2025 年 8 月,中国大陆与香港在加密货币政策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然而,它们的策略在塑造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方面却有交集。
中国大陆坚持对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的严格禁令。与此同时,香港则在数字资产、代币化和 Web3 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成为一个受监管的中心。
中国大陆:禁令执行与数字人民币优先权大陆当局全面执行了2017 年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禁令以及 2021 年对挖矿的全面禁止。今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强调,金融稳定和资本管控仍是首要任务。
“加密货币和稳定币的快速扩张带来了重大的监管挑战。”
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25 年 7 月,警方和监管机构联合打击利用 Tether($USDT)进行非法跨境转账的计划。这是遏制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场外交易经纪商和电信诈骗团伙成为频繁打击的目标。
中国企业被禁止在资产负债表上合法持有加密货币。如有接触,通常是通过离岸子公司或香港上市产品间接进行。即便是关于人民币挂钩稳定币的讨论也仍处于研究阶段。国家经济学家建议在上海或香港进行试点,但他们也承认,严格的资本管控使得短期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国家的数字货币, 数字人民币(e-CNY),仍然是其数字金融政策的核心。自 2019 年以来,该央行数字货币已在数十个城市进行测试,并在北京冬奥会等高调活动中试用。北京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私人加密货币的无现金替代品,并将其采用与减少加密市场影响联系在一起。
香港:监管开放与市场建设当大陆限制加密货币时,香港则采用了一种以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为基础的“受监管接受”模式。
ETF 与交易所牌照审批2024 年 4 月,香港交易所成为亚洲首个上市现货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 的交易所。这些产品由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和博时基金提供,采用实物创建和赎回机制,允许投资者直接贡献或接收加密货币。这一特性促进了套利并改善了价格对齐。初始成交额为 1.12 亿港元,约合 1,430 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市场的首发交易量。然而,监管机构称其为“里程碑”。
在严格的适合性检查和风险披露下,监管机构允许零售投资者通过 HashKey 和 OSL 等持牌交易所仅接触市值较高的代币。
稳定币许可制度出台2025 年 8 月 1 日,香港的稳定币条例生效,建立了全球首个针对法币挂钩稳定币发行商的综合许可系统之一。要求包括 100% 的高质量储备资产、强大的赎回机制和治理标准。算法稳定币被排除在外。申请已经开始,预计首批批准将在年底前完成。
2025年8月新进展:代币化与基础设施香港在 8 月 7 日进一步巩固其在代币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在香港交易所连接大厅推出了全球首个现实资产(RWA)代币化注册平台。该平台标准化了编码、分类和估值,以应对分散的监管并提升透明度和流动性。
香港 Web3.0 标准化协会和香港理工大学的联合报告指出,扩大 RWA 的三个前提条件是:标准化的数据和估值模型、法律和技术的互操作性,以及可靠的治理和审计。报告警告不要假设代币化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资产类别。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强调了涵盖交易所、稳定币发行商和托管服务提供商的全面监管方法。
“除了代币化的政府债券,香港还将探索代币化贵金属、基础金属和可再生能源资产。”
除了 RWA 注册平台,政府还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公众咨询,旨在规范场外(OTC)虚拟资产交易和托管服务,以在年底前弥补剩余的监管空白。
私营部门创新动态近几个月来,私营部门推出了一些显著的举措,与香港的监管框架保持一致:
- 汇丰银行于 5 月推出了该市首个由银行主导的区块链结算服务,实现了贸易融资的实时支付和代币化存款。
- 中国资产管理(香港)于 2 月推出了亚太地区首个零售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该基金为投资者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港元计价短期存款和高等级货币市场工具的访问权限。
这些进展补充了此前的里程碑事件,如汇丰银行的零售代币化黄金产品和香港的代币化绿色债券。
企业财务策略分歧持续香港的一些上市公司正在将加密货币纳入其企业战略。博雅互动已获得股东批准,计划收购价值高达 1 亿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相比之下,美图公司在 2021 年购买了 $BTC 和 $ETH,但在减值后已出售所有持仓,退出其加密货币储备策略。
在中国大陆,没有上市公司可以将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这凸显了政策上的分歧。
国际市场影响分析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仍然是全球价格走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累计流入约 120 亿美元,推动比特币在 2025 年 7 月创下超过 118,000 美元的历史新高。相比之下,香港的 ETF 市场规模较小,但通过在岸和离岸流动性连接的实物机制,为价格发现和套利提供了一个亚洲时区的场所。
香港官员承认,南向股票互联互通渠道不包括加密货币 ETF,限制了大陆投资者的直接流入。然而,他们认为通过吸引区域资本,市场规模有望在一年内增长至美国市场的 20%。
监管模式竞争分析香港的“监管开放”模式——在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正受到包括新加坡和迪拜在内的其他金融中心的关注,作为潜在的模板。其清晰性与大陆的“禁令加数字人民币”策略形成对比,后者专注于资本控制和培育国家管理的数字金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梁振英表示:“Web3 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历史机遇期,尽管受到各种制度和技术挑战的制约。”
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香港于 2023 年推出的虚拟资产平台牌照制度,已被多个东南亚国家采纳。”
展望在短期内,中国大陆的限制性政策与香港的宽松但受监管的双重结构将继续存在。对于香港而言,接下来的里程碑包括发放首批稳定币牌照、将 RWA 产品扩展至二级市场,以及将电子港元(e-HKD)试点与代币化存款和证券相结合。
在中国大陆,电子人民币(e-CNY)的部署和对未经授权的加密活动的打击仍是优先事项。任何放宽限制的举措,例如推出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试点,都将标志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转变。
由于美国仍是加密货币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香港通过整合代币化、ETF 和稳定币,正定位为亚洲的互补中心。这种发展是演变为更深层次的合作,还是与美国主导的市场形成更激烈的竞争,将取决于执行情况以及中国允许香港的加密实验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