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APAC)多地在数字货币发展路径上分化明显:部分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另一些则转向私营稳定币。
香港已于 10 月 28 日完成 e-HKD 试点计划;日本的 $JPYC 稳定币在上线 48 小时内流通量突破 5,000 万日元。韩国则发出稳定币脱锚风险警示,澳大利亚在 10 月 29 日明确了稳定币监管要求。
主标题:香港与阿联酋推进CBDC基建 副标题:两地央行数字货币合作加速香港金融管理局于 10 月 28 日发布e-HKD 试点计划第二阶段报告,对 11 项涵盖主要金融机构的试点进行了系统评估。参与机构包括汇丰、恒生银行与星展香港等。
报告指出,数字港元更适用于批发端金融应用,暂不适合立即在零售端大规模落地。
根据金管局结论,e-HKD 在三大方向展现出良好潜力:代币化资产结算、用于自动化交易的可编程性,以及离线支付能力。
当局强调,作为央行发行、无信用风险的支付工具,e-HKD 更适合用于大额交易。金管局确认,将在 2026 年上半年完成零售型 e-HKD 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近期优先推进批发型用例。
这一定档与更广泛的区域性 CBDC 进展相契合。阿联酋确认计划在 2025 年第四季度面向零售推出“数字迪拉姆”,并将其与实体货币同等视为法定货币。相较之下,香港采取更为审慎的推进节奏,反映出监管优先级与市场条件的差异。
日本韩国推进稳定币监管 探索跨境合规与加密支付日本在 10 月 27 日迎来重要进展,正式上线$JPYC——该国首个符合新版《支付服务法》的受监管日元计价稳定币。截至 10 月 29 日,代币流通量已突破 5,000 万日元。
$JPYC 分布在三条区块链网络:Polygon 上约 2,134 万日元、1,620 名持有者;Avalanche 上约 1,703 万日元、628 名持有者;以太坊上约 1,600 万日元、108 名持有者。
$JPYC 代表董事冈部典孝于 10 月 29 日提示用户注意操作风险,尤其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流动性所涉风险。金融科技公司 Secured Finance 则于 10 月 28 日宣布推出配套产品,包括利用 $JPYC 基础设施的机构级 DeFi 借贷服务。
韩国则持不同态度。韩国银行发布报告,警示与韩元挂钩稳定币的潜在脱锚风险;而其数字韩元 CBDC 项目已于 2025 年 6 月暂停。
央行强调,私人稳定币发行方缺乏维持锚定稳定所需的机构级信任机制。为提供更为完备的保障,央行建议由传统银行主导稳定币的发行工作。
业内人士预计,首批受监管的锚定韩元的稳定币将于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进入市场。
澳大利亚明确稳定币监管框架 明确稳定币合规要求10 月 29 日,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发布最新指引。根据现行法律,该指引将稳定币、封装代币、代币化证券以及数字资产钱包归类为金融产品。提供此类产品的企业现在必须持有本地金融服务牌照,这标志着太平洋地区在监管层面的重要澄清。
ASIC 专员 Alan Kirkland 表示,许可制度能确保消费者获得完整的法律保护,并使监管机构得以对有害行为采取行动。监管方同时向整个行业提供“不采取执法行动”的临时豁免,期限至 2026 年 6 月 30 日。
这将为企业留出评估要求并获取牌照的时间。该指引是在历经数月行业磋商后出台,并延续了 9 月的类别豁免——允许持牌中介在无需额外监管批准的情况下分发稳定币。
澳大利亚财政部上月提出了法案草案,要求加密交易所和服务提供商持有金融服务牌照,与 ASIC 的最新框架相互配合。这些监管举措使澳大利亚与新加坡、香港一道,建立起更为全面的数字资产监管,同时兼顾市场发展。
亚太模型对加密货币市场影响新加坡已形成“混合式”路径:既推进 CBDC 研究,又拥有蓬勃发展的受监管稳定币生态。锚定新加坡元的 $XSGD 稳定币在 2025 年第 2 季度,于东南亚非美元稳定币中占据 70.1% 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共记录 258,000 笔交易。
各国数字货币策略的分化,反映了货币主权、金融创新与支付基础设施成熟度等不同优先事项。香港侧重批发型 CBDC 应用,支持代币化生态发展,并通过 mBridge 项目促进跨境结算。
日本的监管框架推动市场驱动的稳定币创新。韩国从 CBDC 转向银行支持的稳定币,表明在实施成本等现实考量下,央行直接控制的理论优势可能不占上风。澳大利亚的监管清晰性在维持消费者保护的同时,为稳定币运营方提供法律确定性。
随着亚太地区数字货币架构逐步成形,市场参与者将继续关注相关进展。其影响将波及跨境支付效率、普惠金融以及区域货币体系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