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Hirofumi Yoshimura)公布了“大阪国际金融城市”计划的第三年成果。该市已吸引了 27 家海外金融机构和 650 家初创企业,显示出其成为下一代金融中心的雄心。
曾被视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和香港,如今面临着来自稳定币崛起的竞争,这种变化正在重塑该地区的货币秩序,引发了哪个国家或城市将引领潮流的疑问。
韩国转向私人稳定币与零售支付韩国曾主要专注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计划,但现已加速转向私人稳定币。金融服务委员会计划在 2025 年 10 月向国会提交一项全面的监管法案,鼓励推出以韩元为基础的稳定币。同时,韩国银行也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资产团队,以推进监管和市场发展。

主要参与者如 KakaoBank 正准备进入市场,零售支付和跨境汇款被视为关键增长驱动力。韩国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广泛的金融科技应用。随着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普及,一旦监管到位,该国有望迅速扩大面向消费者的稳定币使用。
日本率先推出全面加密法律框架日本已建立了全球最全面的稳定币法律体系之一。2025 年 6 月实施的《支付服务法》修订案,将稳定币与加密货币区分开来,定义其为“电子支付工具”。金融服务局(FSA)严格监管发行方,限制其为银行、信托公司和持牌资金转移公司。
JPYC 已注册为资金转移运营商,并将在 2025 年秋季推出日元挂钩的稳定币。初始发行目标为 680 亿美元,长期目标为 68 亿美元。Circle 于 2025 年 3 月通过 SBI VC Trade 将USDC 引入日本。三菱 UFJ 信托正在准备其 Progmat Coin 系统。

日本推出了全球首个日元支持的稳定币,并被合法认可为支付工具。预期的应用场景包括碳信用交易、贸易结算和跨境支付。大阪正成为初创企业和国际机构的聚集地。通过明确的监管和积极的市场采纳,日本旨在成为亚洲的稳定币中心。
香港新加坡争夺加密牌照市场
香港于 2025 年 8 月 1 日实施了稳定币条例,推出了亚洲首个全面的许可制度。此外,发行方必须在高质量流动资产中保持全额储备,并遵守严格的反洗钱和了解客户要求。有关部门计划在 2026 年初颁发首批许可证,目前已有超过 40 家公司准备申请。香港专注于透明度和机构信誉。然而,实际应用的延迟可能会使其势头相较于日本和韩国有所减缓。
与此同时,新加坡于 2025 年 6 月实施了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框架,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并普遍限制面向海外的发行方。尽管 Paxos 在 2024 年获得批准,但更广泛的市场仍在发展中。新加坡的谨慎立场强调其对长期稳定的偏好,而非快速扩张。
中国计划通过稳定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25 年 8 月,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开始探索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作为其减少对美元依赖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政府还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发布路线图,并计划在香港和上海进行初步推广。
中国已经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部署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引发了其与私人稳定币重叠的疑问。然而,鉴于其政策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可能会显著重塑亚洲的金融格局。
亚洲金融中心竞争模式展望
稳定币竞赛正在重新定义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意义。日本在法律框架和企业采纳方面领先,韩国在消费者基础设施方面占优,香港在监管信誉上具备优势,新加坡则以谨慎的长期主义著称,而中国则在货币国际化方面引领潮流。
正如大阪的努力所示,未来的金融领导地位将取决于资本集中、监管清晰、实际应用和政策灵活性。这三者的平衡可能决定哪个城市将成为亚洲下一个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