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国法院判处一名被告 3.5 年有期徒刑,原因是其协助涉及被盗资金的加密货币交易。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代表了中国对可疑数字资产活动的执法力度正在加大。
法院设立加密洗钱新判例2024 年 8 月,新闻报道中称为刘的被告,明知资金来源于诈骗受害者,仍将 USDT 代币出售给他人,换取 20 万元人民币,约合 27,850 美元的现金。法院认定刘知道这些钱来自诈骗受害者。执法机关无法追踪这些非法资金的最终去向。
刘的定罪在中国的加密货币执法领域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先例。法院裁定,刘的行为构成了根据中国法律的隐瞒和掩饰犯罪所得。刘被判处 3.5 年监禁,并罚款 4 万元人民币,约合 5,570 美元。
此案突显了中国对加密货币相关犯罪的日益严格的态度。半官方媒体的报道表明,执法机关正在向市场参与者发出明确警告。此前,法院在起诉可疑的数字货币交易方面缺乏明确的先例。
法律专家指出,该判决强调了被告对犯罪来源的知情程度。法院认定刘明知现金的非法性质,尽管他否认知情。即使被告声称不知情,“理应知道”的法律标准仍然适用。
执法力度升级去年,北京一法院判处一名科技高管 14 年监禁,因其策划了一起 1,950 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洗钱计划。中国法院还判处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洗钱的团伙,刑期从 7 个月到 16 个月不等。青岛警方正在起诉一起涉及超过 800 万元人民币的 USDT 洗钱案件。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称,2023 年起诉了 2,971 人涉嫌洗钱,比 2019 年增长了 20 倍。2024 年 8 月,中国最高法院修订了反洗钱法,明确将加密货币交易视为洗钱手段。执法机关现在将洗钱金额超过 500 万元视为严重犯罪。
这一先例为中国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的加密货币交易设定了更明确的界限。市场参与者在进行数字资产交易时面临更高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