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胀上升、宏观经济压力加大,以及人们对财务自主权的渴望,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加密货币领域,推动了其采用率的持续上升。此外,人们也不想错过其潜在的机会。
在这一转变中,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将如何定位?BeInCrypto 采访了多位专家,探讨这些机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将迎来的未来。
银行与加密货币未来:冲突还是合作数字资产银行 Sygnum 的首席投资官 Fabian Dori 告诉 BeInCrypto,银行与加密货币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融合。
他解释说,机构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显著增加。这可以从采用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等加密货币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公司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中得到证明,正如 BeInCrypto 报道的那样。
因此,Dori 强调,银行正在认识到加密货币的投资假设及其技术带来的操作优势,如实时结算和透明度。同时,加密平台也在采用类似传统金融的合规和风险管理框架。
尽管市场不可预测,越来越多的机构现在将数字资产视为“他们需要合作的对象”,而非一个附属项目。
“在 Sygnum,讨论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越来越少讨论加密货币是否有作用,而更多地关注如何在不干扰其他业务的情况下引入它。曾经是独立世界的代币化资产、稳定币和去中心化技术,现在正逐渐在传统金融中出现,”这位高管评论道。
MEXC Research 的首席分析师 Shawn Young 也表示赞同。他补充说,随着加密货币的采用率上升,银行正在重新评估其作为中介的角色。
“到 2025 年,银行和加密货币正稳步走向融合而非冲突。我们已经看到明确的证据,银行不再将区块链视为敌人,而是视为下一层金融基础设施。保持相关性并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合作,”Young 说道。
尽管如此,Bitget 的 CEO Gracy Chen 强调,我们并不是走向银行与加密货币之间的简单冲突或纯粹合作。相反,她认为这是一个吸收和包容的过程。
她指出,早期的加密货币本质上是反银行的,植根于密码朋克的理想,对集权的不信任以及对法定货币政策的抵制。例如,比特币在 2008 年银行危机后出现是有原因的。
陈进一步表示,这种精神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隐私币和比特币极端主义者社区中。
稳定币之外 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加密货币资金通过与银行关联的入金渠道、托管机构以及日益受到监管的稳定币流动。机构不想与加密货币进行生存之战,他们想要驯服它、包装它,并从中提取费用——就像他们对待 ETF 和衍生品一样,”陈在接受 BeInCrypto 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非常清楚他们面临来自加密行业的竞争。这可能是主要美国银行探索潜在稳定币项目的原因,不仅在美国,也包括在韩国等国家。
在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些努力正在增加。在支持加密货币的总统和支持加密货币的法案之间,这一领域有望实现潜在增长,而银行不愿意被甩在后面。
Dori 还预计,银行将不仅限于稳定币。他指出,他们可能会扩展其产品,包括代币化证券、产生收益的质押产品、托管解决方案,甚至推出他们的自有 Layer 2(L2)网络,以适应合规敏感的应用。
“价值主张很明确:可编程货币和代币化资产允许更快的结算、实时的财务管理,以及来自排序器费用或抵押服务的新收入来源。同时,首批银行也开始探索加密原生的信贷市场,使用加密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品,并以保持监管控制的方式嵌入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他表示。
陈指出,额外的服务可能包括机构级的质押即服务、加密指数基金和合成资产。她强调,提供更多加密原生服务不仅合乎逻辑,而且对银行保持相关性和未来发展其商业模式至关重要。
“银行与加密基础设施提供商之间的界限将会模糊——尤其是在代币化金融成熟之际。未来的银行业不会是将加密货币作为产品提供,而是将加密货币构建为金融系统的一层,”Bitget 的首席执行官向 BeInCrypto 透露。
与此同时,Innovating Capital 的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 Anthony Georgiades 告诉 BeInCrypto,银行显然正在超越基本的接触,开始构建全面的加密相关服务。据他所说,
“许多银行现在希望提供更多服务,从安全存储数字资产到通过区块链实现加密支付和更快的国际转账。一些银行正在为高净值客户增加投资选项,如加密 ETF 或研究工具。少数银行甚至在测试加密抵押贷款或提供质押奖励。其他银行则在研究资产代币化,将房地产或证券等转化为数字投资。”
此外,MEXC Research 的分析师指出,银行在下一阶段可能会演变为混合金融机构。它们可能会提供受监管的加密货币交易、实时区块链结算以及证券代币化的托管服务。
银行是否准备好竞争加密市场“银行正在竞相建立合规、基于信任的桥梁,以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原生生态系统,”Young 表示。
银行可能有意愿在变化的市场中生存,但它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呢?答案是否定的。
“银行无法依赖几十年来使用的相同系统。与区块链合作意味着需要实时处理钱包、智能合约和链上数据。这本身就需要一套不同的工具,通常还需要不同的合作伙伴,”Sygnum 的首席信息官向 BeInCrypto 表示。
Dori 指出,合规性是另一个关键挑战。从 KYC 到私钥管理,一切都需要从监管角度重新思考。他指出,这并不像将加密货币简单地插入旧产品那么简单。这改变了价值的流动方式以及控制结构的构建方式。
“但最大的转变是思维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资产类别。它带来了新的规则、新的行为和不同的节奏。那些表现良好的机构将是那些保持好奇心、提出正确问题并组建了解风险和潜力的团队的机构,”Dori 分享道。
尽管如此,他详细说明,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机构知识准备,而非技术。传统系统、高合规标准以及对去中心化、24/7 金融轨道的需求构成了障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监管清晰度和熟悉的基础设施是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
此外,Georgiades 强调了不同地区监管合规的重要性。
“他们必须确保在每个运营市场都符合法规,特别是在反洗钱、客户身份和数字资产规则方面。接下来是技术:他们需要能够处理加密托管和快速、可靠转账的安全系统。引入真正了解加密货币的人才并培训现有团队了解这些服务的运作方式也很重要。与客户透明地沟通风险和机遇是关键,”他传达道。
除此之外,Chen 提出,银行需要清楚了解欧盟的 MiCA、阿联酋的 VARA 以及香港的 SFC 指南。他们还必须能够根据地区和监管范围划分运营。遵守旅行规则、KYC、AML 和反恐融资要求对于加密转账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不断增加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机构级托管解决方案、区块链节点访问和可扩展的 API 以支持代币化。最大挑战将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技术债务。大多数核心银行系统并未设计用于处理实时结算、链上交易或代币化余额。对其进行改造既昂贵又缓慢且风险高,”她观察道。
陈还谈到了“战略瘫痪”的概念,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在尝试采用新创新时常见的挑战。
如果没有来自组织高层的支持,创新往往会停滞不前,项目会停留在“探索”阶段,缺乏足够的预算、授权或推进的紧迫性。
传统银行与加密公司竞争新纪元“银行的内部团队必须在区块链领域获得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意味着要为加密人才敞开大门,以支持专门的加密部门。最后,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与加密交易所、钱包提供商和合规公司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杨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这一领域,显然它们将占据市场的一部分份额。目前尚不清楚具体会占多少。
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们的存在将增加竞争。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这一转变将提高行业标准。
“这将带来一些变化。大银行带来了规模、信任和深厚的客户关系,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吸引那些对加密货币尚未感到舒适的用户。然而,虽然这对加密原生公司来说似乎是坏消息,但许多银行在基础设施、合规和技术方面需要帮助,因此这些加密公司在提供必要解决方案方面处于有利地位,”Innovating Capital 的创始人 Georgiades 向 BeInCrypto 表示。
陈进一步解释说,银行在代币化资产和稳定币方面带来了规模、监管清晰度和资本市场的准入,这将压缩金融科技发行商和RWA 平台的利润空间。
然而,她认为加密原生公司在无许可的 DeFi、协议开发和 Web3 集成方面仍然占据优势。
“这就是差异化必须发生的地方——通过创新、社区治理和构建银行无法复制的可编程金融工具,”她表示。
Dori 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解释道:
“加密原生公司仍然拥有根本性的优势:速度、文化以及快速推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的能力。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分化。一些加密公司将与银行合作或自身成为受监管的实体,而另一些则会加倍致力于开放、无许可的创新。”
这位高管强调,这最终是有利的。加密货币一直通过竞争和不断改进而繁荣。随着更多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市场将会进步,但那些专注于用户体验和技术的创新者将保持其领导地位。
免責聲明
根據信託計畫(Trust Project) 條款,本篇價格預測分析文章僅供參考,不應視為金融或投資的具體建議。 BeInCrypto 致力於提供準確、公正的報告,但市場情況可能會有所變化,恕不另行通知。 在做出任何財務決定之前,請務必自行研究並諮詢專業人士。 請注意,我們的 《服務條款與細則》、 《隱私政策》 以及 《免責聲明》 已經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