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在扩大其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增加更多商家接受 e-CNY 支付。
当局还在探索提高交易上限和扩展钱包功能,这些都是深化与中国大陆跨境支付整合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当前限制正在审查中香港政府正致力于扩大中国数字货币在本地的影响力。自 2024 年 5 月试点项目扩展以来,接受 e-CNY 支付的本地零售商家数量逐步增加。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强调了该计划的战略重要性,表示数字人民币“为两地居民提供了一种额外的安全、便捷和创新的支付选项,提高了跨境支付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促进了两地的互联互通。”
虽然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没有直接统计钱包采用率或商家覆盖率,但官员们已确认,正在与中国人民银行(PBoC)进行讨论,以升级钱包功能并放宽当前的使用限制。
现有的 e-CNY 钱包框架在香港设定了每笔交易人民币 2,000 元(280 美元)的限额和每年累计人民币 50,000 元(7,000 美元)的上限,钱包余额上限为人民币 10,000 元(1,400 美元)。这些限制反映了简化的注册流程——用户只需一个香港手机号码即可创建钱包,无需大陆银行账户或实名验证。
在 2025 年 10 月 8 日发布的立法查询中,香港政府表示,PBoC 和 HKMA 正在积极探索升级 e-CNY 钱包的安排,计划提高使用限额并支持更多应用场景。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目前正在探索升级数字货币钱包的安排和可行性,以增加其使用限额并支持更多应用场景。由于讨论仍在进行中,具体提案和时间表尚待确定,”许正宇解释道。
有人质疑当前的限额是否足以满足香港居民的跨境消费需求,特别是对于商务旅行者和频繁用户。立法者还要求明确计划引入实名认证功能并提高个人转账限额,使香港的钱包基础设施更接近于大陆试点城市中已验证用户的扩展功能。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一直在鼓励银行招募更多本地零售商接受数字人民币(e-CNY)支付,视其为一种额外的支付选项,以提升跨境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许局长指出,HKMA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及内地运营机构的香港子公司保持密切沟通,以监测使用模式并收集用户反馈。
“HKMA将继续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试点项目。这包括促进本地零售商更广泛的接受,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许局长表示。
尽管当局没有公布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的详细商户分布数据,官员们确认接受数字人民币的本地零售网点数量正在逐步增加。
除了零售支付,香港还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促进更广泛金融连接的工具。政府强调其参与了多国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该项目在 2024 年 6 月达到了最小可行产品阶段。该平台实现了参与司法管辖区银行之间的直接结算,大幅降低了跨境支付成本。有关当局计划扩大公共和私营部门对 mBridge 的参与,同时整合更多商业银行。
应用场景扩展官员们表示,未来的升级将探索将数字人民币的功能扩展到消费者支付之外,包括供应链金融、跨境工资支付和其他企业应用场景。政府强调,推出这些增强功能需要在技术准备、监管协调和用户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这一持续扩展反映了香港致力于成为中国大陆以外数字人民币试验场的承诺。自 2024 年 5 月启动试点以来,香港居民可以通过快速支付系统通过 17 家本地零售银行充值钱包,并支持跨境支付,覆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内的 26 个内地试点地区。
随着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的成熟,观察者将关注关于钱包限额增加和新应用推出的具体政策更新,这可能会影响香港在中国更广泛的央行数字货币国际化战略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