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信任的

【獨家專訪】Taraxa 聯合創始人倡導創新指標,破解區塊鏈性能誤導問題

12 分鐘前
yi-ling chen 更新

摘要

  • Taraxa 創辦人 Steven Pu 提倡 TPS/$ 新指標,反擊區塊鏈性能誤導性宣稱
  • 當前區塊鏈指標如 TPS 常依賴理論或私有測試環境的膨脹數據,扭曲實際性能。
  • Pu 主張標準化透明基準,強調區塊鏈網絡去中心化與高效數據管理的重要性。

在評估區塊鏈性能時,所使用的指標可能會產生誤導。隨著越來越多的區塊鏈網絡出現,公眾需要的是清晰且注重效率的指標,而非誇大的宣傳,以便區分不同的區塊鏈。

在與 BeInCrypto 的對話中,Taraxa 聯合創始人 Steven Pu 解釋說,由於許多報告的指標依賴於過於樂觀的假設,而非基於證據的結果,因此準確比較區塊鏈性能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對抗這股誤導潮流,Pu 提出了一個新的指標,他稱之為 TPS/$。

為何產業缺乏可靠基準?

隨著Layer-1 區塊鏈網絡數量的增加,對於清晰區分的需求也在增長。隨著各種開發者宣傳其區塊鏈的速度和效率,依賴能夠區分其性能的指標變得不可或缺。

然而,該行業仍然缺乏可靠的實際效率基準,反而依賴於偶發的情感驅動的炒作浪潮。根據 Pu 的說法,誤導性的性能數據目前充斥市場,掩蓋了真正的能力。

Pu 告訴 BeInCrypto:「投機者很容易利用過於簡化和誇大的敘述來牟利。每一個可以想像的技術概念和指標都曾被用來炒作許多不值得的項目:TPS、最終確認延遲、模組化、網絡節點數、執行速度、並行化、帶寬利用率、EVM 兼容性、EVM 不兼容性等。」

Pu 著重指出,一些項目利用 TPS 指標作為營銷策略,使區塊鏈性能在現實條件下聽起來比實際更具吸引力。

探討 TPS 的誤導性

每秒交易數,通常稱為 TPS,是指區塊鏈網絡在正常運行條件下每秒可以處理和完成的平均或持續交易數量的指標。

然而,它經常誤導性地炒作項目,提供對整體性能的偏頗看法。

Pu 解釋:「去中心化網絡是需要整體考量的複雜系統,並且要在其使用案例的背景下考慮。但市場有一個可怕的習慣,就是過度簡化和過度推銷項目的某一特定指標或方面,而忽略整體。或許一個高度中心化的高 TPS 網絡在特定信任模型的正確場景中確實有其用途,但市場對這種細緻描述並不感興趣。」

Pu 指出,對於那些在單一指標如 TPS 上做出極端聲稱的區塊鏈項目,可能已經在去中心化、安全性和準確性上做出了妥協。

他補充道:「以 TPS 為例。這個單一指標掩蓋了網絡的許多其他方面,例如,TPS 是如何達成的?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什麼?如果我有 1 個節點,運行一個 WASM JIT VM,稱之為網絡,這樣就能立即達到幾十萬的 TPS。然後我製作 1000 台這樣的機器並稱之為分片,現在你開始進入數億的『TPS』。再加上不切實際的假設,如無衝突,假設可以將所有交易並行化,那麼你可以將『TPS』提升到數十億。TPS 並不是一個糟糕的指標,只是不能單獨看待任何指標,因為數字背後隱藏了太多信息。」

Taraxa 的聯合創始人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揭示了這些誇大指標的程度。

理論與實際 TPS 的重大差異

Pu 試圖通過確定區塊鏈主網上實現的最大歷史 TPS 與理論最大 TPS 之間的差異來證明他的觀點。

在觀察的 22 個無許可和單分片網絡中,Pu 發現理論指標平均比觀察到的主網最大 TPS 高出 20 倍。換句話說,理論指標是觀察到的主網最大 TPS 的 20 倍。

Taraxa Co-founder finds 20x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TPS and the Max Observed Mainnet TPS.
Taraxa 聯合創始人發現理論 TPS 與觀察到的主網最大 TPS 之間存在 20 倍的差異。來源:Taraxa

Pu 告訴 BeInCrypto:「指標的高估(如 TPS 的情況)是對高度投機和敘事驅動的加密市場的回應。每個人都希望將自己的項目和技術展示在最佳光環下,因此他們提出理論估計,或在極不現實的假設下進行測試,以得出誇大的指標。這是虛假的廣告,僅此而已。」

為了對抗這些誇大的指標,Pu 開發了他自己的性能衡量標準。

TPS/美元:更均衡的指標?

Pu 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以下公式:主網上實現的 TPS / 單個驗證節點的每月美元成本,簡稱為 TPS/$,以滿足對更好性能指標的需求。

此指標評估基於網絡主網上可驗證的每秒交易數(TPS)表現,同時考慮硬體效率。

理論與實際吞吐量之間顯著的 20 倍差距使 Pu 決定排除僅基於假設或實驗室條件的指標。他還希望說明一些區塊鏈專案如何依賴昂貴的基礎設施來誇大性能指標。

Pu 解釋:「公佈的網絡性能聲稱往往被極其昂貴的硬體所誇大。這尤其適用於具有高度集中化共識機制的網絡,這些網絡的吞吐量瓶頸從網絡延遲轉移到單機硬體性能。要求驗證者使用極其昂貴的硬體不僅暴露了集中化的共識算法和低效的工程設計,也因為價格過高而阻止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參與共識。」

Pu 的團隊找出每個網絡的最低驗證者硬體要求,以確定每個驗證節點的成本。隨後,他們估算了每月成本,特別關注在計算每美元 TPS 比率時的相對規模。

Pu 補充:「因此,TPS/$ 指標試圖糾正兩個或許最嚴重的誤導類別,通過強制要求 TPS 性能在主網上進行,並揭示極其昂貴硬體的內在權衡。」

Pu 強調考慮兩個簡單且可識別的特徵:網絡是否是無許可的以及是否是單分片的。

有權限與無權限網絡:哪種促進去中心化?

區塊鏈的安全程度可以通過其是否在有許可或無許可的網絡下運行來揭示。

有許可的區塊鏈指的是封閉的網絡,訪問和參與僅限於預定義的用戶群,需要中央權威或信任群體的許可才能加入。在無許可的區塊鏈中,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根據 Pu 的說法,前者的模式與去中心化的理念相悖。

Pu 告訴 BeInCrypto:「一個有許可的網絡,當網絡驗證成員資格由單一實體控制,或僅有單一實體(每個 Layer-2)時,是另一個優秀的指標。這告訴你網絡是否真正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一個標誌是其能夠彌合信任差距。若去除去中心化,那麼網絡不過是雲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注這些指標將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具有集中化權威的網絡往往更容易受到某些弱點的影響。

Pu 補充表示:「從長遠來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標準化的 L1 基礎設施攻擊向量,這可以幫助揭示任何特定架構設計的弱點和取捨。當今主流 L1 的許多問題在於它們在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方面做出了不合理的犧牲。這些特徵在災難發生前是無法察覺且極難觀察的。我希望隨著行業的成熟,這樣的一套測試將自然而然地成為行業標準。」

同時,了解一個網絡是採用狀態分片還是維持單一分片狀態,可以揭示其數據管理的統一程度。

狀態分片 vs 單一狀態:數據統一解析

在區塊鏈性能中,延遲指的是從提交交易到網絡、確認交易,再到將其包含在區塊鏈中的時間延遲。它衡量了交易被處理並成為分佈式賬本永久部分所需的時間。

識別一個網絡是採用狀態分片還是單一分片狀態,可以揭示其延遲效率的許多信息。

狀態分片網絡將區塊鏈的數據分成多個獨立的部分,稱為分片。每個分片在一定程度上獨立運作,並且無法直接、實時訪問整個網絡的完整狀態。

相比之下,非狀態分片網絡在整個網絡中具有單一的共享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節點都可以訪問和處理相同的完整數據集。

Pu 指出,狀態分片網絡旨在增加存儲和交易容量。然而,由於需要在多個獨立分片中處理交易,它們通常面臨更長的最終確認延遲。

他補充說,許多採用分片方法的項目通過簡單地複製其網絡來提高吞吐量,而不是構建真正整合且可擴展的架構。

Pu 表示:「一個不共享狀態的狀態分片網絡,只是在製造一個網絡的無關副本。如果我將一個 L1 網絡製作 1000 個獨立運行的副本,顯然不誠實地聲稱我可以將所有副本的吞吐量加總起來並將其表示為一個單一網絡。確實有一些架構可以同步狀態並在分片間重新分配驗證者,但更多時候,那些對吞吐量做出誇大聲稱的項目只是製造獨立的副本。」

根據他對區塊鏈指標效率的研究,Pu 強調需要在項目評估、資金支持和最終成功方面進行根本性的轉變。

區塊鏈評估需要哪些根本轉變?

Pu 的見解在一個誤導性性能指標日益競爭的 Layer-1 區塊鏈領域中,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替代方案。可靠且有效的基準對抗這些虛假陳述至關重要。

Pu 總結道:「你只能了解你能夠衡量的東西,而目前在加密貨幣領域,數據看起來更像是炒作敘事,而非客觀衡量標準。擁有標準化、透明的衡量標準,可以讓開發者和用戶簡單地比較產品選項,了解他們正在使用的東西以及所做的取捨。這是任何成熟行業的特徵,而在加密貨幣領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採用標準化和透明的基準將促進知情決策,並在行業成熟的過程中推動超越僅僅宣傳聲稱的真正進步。

免責聲明

根據信託計畫(Trust Project) 條款,本篇價格預測分析文章僅供參考,不應視為金融或投資的具體建議。 BeInCrypto 致力於提供準確、公正的報告,但市場情況可能會有所變化,恕不另行通知。 在做出任何財務決定之前,請務必自行研究並諮詢專業人士。 請注意,我們的 《服務條款與細則》《隱私政策》 以及 《免責聲明》 已經更新。